2021中甲积分榜(2021中甲联赛积分排名榜单出炉)
342 2024-03-04
寒露是什么?
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之一,指太阳到达黄经210°时。此时气温进一步降低,露水逐渐凝结成冰。寒露时节,天气变得寒冷了,良民行乐,礼仪赞颂的谚语层出不穷。
谚语一:寒露百虫饱
寒露时节,百虫滋生。这是因为秋季过后,由于气候变得干燥,这时很多虫子会停止繁殖,但在寒露时节,气候转冷,空气湿度增加,虫子们又开始活跃繁殖,不少人说是“寒露百虫饱”。意思是当前时节,不管室内还是户外,百里挑一的昆虫都会出现,如假寒露时节时,草底下会有许多的软体昆虫,室内也会看到许多蛾子和蜘蛛,它们是很多的“寒露百虫饱”。
谚语二:秋分不雨,润无涝之患。
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之一,大约是在每年的9月23日或24日,也就是是“秋高气爽”的时节,气温适中,温度较稳定,比较适合人体的正常生理消耗。谚语中说“秋分不雨”,是说如果秋分时节降水量不够,这时往往没有涝灾的忧虑,相对于春夏季节,秋季较少发生大规模的洪水、山体滑坡等水灾事故。而“秋分不雨,润无涝之患”则预示着深秋玉米丰收的好兆头。
谚语三:白露节到土气生,寒露到秋叶黄。
白露是秋季的第六个节气,是夏天与秋天过渡的临界期。当夜晚的气温降至露点以下时,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凝积成露,落在草叶上形成白色的冻点。这是秋天第一个露水较多的节气,作物开始进入收获季节。而寒露时节,气温更低,叶片在长时间寒冷的情况下,变得黄而脱落。因此,“白露节到土气生,寒露到秋叶黄”,这句话意味着,到了白露和寒露这两个节气,自然的法则就是植物开始生根发芽,进入植物的成长期,并且人们需要进一步增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。
总之,中国传统文化中,节气与谚语经常结合,寒露谚语透过自然规律和人类社会之间的密切联系,展现出生活智慧和文化特点。
留言与评论 (共有 条评论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