秦翰翔 海南大学(探寻秦翰翔在海南大学的成长之路)
405 2024-09-11
黄粱是一种中草药,科学名称为麦门冬,早在唐代就有使用记录。五代时期医学家孙思邈写过《千金方》中就有介绍。传统使用黄粱主要是为了补益气血、润肺、补肝肾、助消化等医疗目的,如今更多的则是加工制成桂圆莲子粥、姜汁糖水等美味食品,食用方法不断繁衍发展。而黄粱还有一个更为广泛的涵义,经常被用于自嘲、自娱、讽刺等口语交流中,成为了一种比喻与隐喻的固定搭配。
早在唐代,黄粱就被用来形容梦中的脚本,而后则被转化为一种比喻语言。所谓“黄粱梦”,是指被安排好的梦境,这种梦境让人庆幸又让人痛苦,因为醒来后一切都是虚幻的。而“黄粱美梦”则基本一致,只是略微有所扩展,它包括了所有美好的渴望、幻想和幸福感。现在的语境中,“黄粱”更为普遍归结为“逍遥自在、恣肆放纵的美好幻境”,这种方法用在自嘲、自娱、讽刺和宣泄之中,有一定的反讽意味:尽管知道它也只是虚妄的幻想,但人总是希望在无边无际的虚境中,获得更多的自由和快乐。
黄粱的文化影响可谓深远,随时间推移,黄粱逐渐从医疗器械转化为思想符号,成为了中华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元素,被广泛运用于丰富中国人的精神生活。黄粱文化尤其是“黄粱美梦”在当时的文艺作品中也有非常深入的体现,比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《赋得古原草送别》中,便有“离离原上草,一岁一枯荣。野火烧不尽,春风吹又生。远芳侵古道,晴翠接荒城。又送王孙去,萋萋满别情”。从这个意义上讲,黄粱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仅是文化本身的丰富和深化,更是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发展。
留言与评论 (共有 条评论) |